万象更新,人人共享!
为持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,以昂扬姿态迎接建团百年,同济大学团委、时代声音传播社推出“党史青年说”系列主题微课,引领广大青年在党史学习中立大志、明大德、成大才、担大任。
时代声音青年讲师深入挖掘学校、学科、专业的建设发展历史,用青年声音讲好身边的党史故事、传承同济的红色基因。
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时代声音青年讲师矫雨航为我们带来“党史青年说”主题微团课《江流百年,人人“建”证》,回顾杨浦滨江的百年发展,展示深度参与人民城市建设的同济身影。
江流百年,人人“建”证
2019年11月2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浦滨江,在这里他做出了“城市是人民的城市,人民城市为人民”的重要论断。当我们回首杨浦滨江的前世今生,看黄浦江水滔滔流过,“人民城市人民建、人民城市为人民”这一主线无比的鲜活。
1883年6月29日,北洋大臣李鸿章出席了中国的第一座现代化水厂——杨树浦水厂的放水典礼。他亲手拧开阀门,黄浦江水涌入蓄水池。在哗哗的流水声中,近代中国百年工业文明的大幕缓缓拉开。在积贫积弱的年代,这里机器轰鸣不休,然而这貌似繁荣的发展图景事实上有着无比残酷的基底。这座城市哪里是人民的?三座大山的倾轧之下人们只能挣扎求生,而民族振兴的渴望也只能随着江水漂漂摇摇。
1949年上海解放了,这座城市才终于回到人民手中。过上好日子!人们也开始拥有了关于未来的向往。建国后,工业化建设全面推进,杨浦滨江以其扎实的工业基础、便利的水岸交通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工业建设的重镇。全国著名劳模、老纺纱工人黄宝妹回忆:“上下班高峰时,杨树浦路的公交车都挤得关不上门,……夜班下班,依然灯火通明。” 人们一砖一瓦地建起城市,又将自己的向往安放其中。繁忙、振奋、蓬勃、进取……这是建设年代杨浦滨江的精神,更是渴求富强的中国的风貌。
城市一天比一天更好,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富足。过上更有品质、更有获得感的美好生活,这是新的时代里人们新的期待。而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,那些旧的工厂与机器却渐渐止歇、锈迹斑斑。
如何保住过去的记忆与情感,如何承载起新生活与向往呢?为了答好这一时代之问、人民之问,杨浦滨江吹响了转型开发的号角。所有人都行动起来。一次又一次的调研与讨论广泛地展开。大到一座厂房,一处码头,小到一段钢轨、一个拴船桩——经过反复的碰撞、尝试:曾经输送水电的管道如今成为路灯,输送光;曾经的烟草公司仓库变身“空中花园”“绿之丘”……岸线总设计师、同济大学的章明教授说,这是“锚固”与“游离”:那就是尽可能地留住承载着历史的原有之物,又以设计细节呼应新生活。在这“最美滨江”,市民共享水岸,运动、摄影、漫步、观景。杨浦滨江成为有历史厚度、城市温度、社区活力的“生活秀带”。
百年杨浦,江水滔滔。近代上海城市繁华表象之下,人民却只拥有沉重与苦难,只有城市是人民的,人们才能在其中安放向往;解放后数十年的发展之中,奋斗者敢闯敢拼、锐意进取,人民的城市,由人民亲手一砖一瓦建起来;面对着新的时代与新的发展,我们共同牵挂情感与记忆,共同建设向往与追求。在新的发展阶段,我们一如既往,一切建设以人为核心,一切前进以人为关切,我们要: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,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,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,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,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。城市属于人民、建设依靠人民、发展为了人民。“人民城市人民建,人民城市为人民”这一条宏大的主线,贯穿着我们的过去、现在与将来。
江水滔滔,一路向前。我们安放历史记忆、书写来日方长。
忆光荣伟业,绘青春新篇。同济青年将牢记跟党初心、勇担强国使命,以青春之我、青春之奋斗,践行“请党放心,强国有我”的铮铮誓言!
扫描上方二维码
关注时代声音传播社微信公众号
点击公众号“预约宣讲”
即可预约团课
文稿|矫雨航
编辑|周海楠
责编|葛 畅、陈春霞